2015/08/06

故事即脈絡,面對需求的第一步。


今晚首度參加益讀舉辦的作者講座,每一回會邀請作者來與聽眾互動聊聊,並將當天收取的微薄費用再轉捐贈給慈善團體。那麼到底甚麼是故事力?



盧導,盧建彰即是今晚的講者,一位能夠將故事視覺化、聽覺化,用來打動閱聽人的專業工作者。經過他分享構思的過程,我更加確定要營造特殊主題(主事者也要有sence就是了...),不再只有傳統那全家合用的休旅車氛圍,小孩傻笑、家人傻笑、全家傻笑的假笑綜合體;盧導用一個小狗找新家人的虛擬故事,營造出好爸爸、為家人著想、駕駛mazda5;絕對是能夠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手法。
2014的高雄氣爆經歷一年,一夜之間的火光造成許多不幸,可以怎麼作來幫助高雄呢?

「先學著作一個真正的人。」當你俱備人的思考,想法才有溫度傳達給其它人;對於一個傷者來說,失去了家人、失去生活能力,此時再獲得200萬、500萬也不代表甚麼了。曾經我們都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多加班,將來的生活就會有好品質,家人才有好的照顧。如今證實這只是資本家(老闆)因為能力越來越低落,只好壓榨員工工時來提高毛利,沒有人願意往提高品質、提高價值的方向去經營。

2000年時剛畢業的新鮮人是28k起薪,金融業可以到32~34K,但是現在年輕人被灌輸的是你們只值22K,而如果一聲不吭接受了,這種無力感和怨懟就成為社會底層一種惡性循環。

林慶台牧師的方舟計劃其實是為了協助成年人戒毒,但卻是由小孩子著手,為什麼呢?小孩其實就是大人內心的投射,大人覺得現實環境沒有希望,於是用毒品麻痺自己;但是如果教會可以讓小孩子有機會透過閱讀、就學改變命運,大人也會受到影響,這時戒毒才好施力。

因為不滿,所以發出聲音去設法改變,即使這個世界不會因為這樣變好,但是你會(變好)。

加了自己的心得在內,其實盧導的生活經驗也是我這幾年工作所獲得的結論,資源的重分配無論是用何種形式,它都能夠改善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;回到今晚的講座活動,敘事脈絡的佈建是由講者安排,同時必須熟練的運用故事讓聽眾自己思考。

如果可以選擇,要繼續貢獻有限的生命給慣老闆嗎?想想自己真正重要的是甚麼,絕對不會是金錢。





沒有留言: